2001/11/23

【什麼是脊髓損傷】


神經系統控制人體的運動、感覺與內部器官活動,它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及周邊神人體脊髓圖經系統兩部份。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與脊髓。腦是身體的控制中心,管理活動、情緒、智力與語言,它從聲音、影像、嗅氣、嘗味與觸摸接受訊息。脊髓傳送訊息出入腦部,它聯接腦與身體其他部份。脊髓外圍由脊柱保護,如同電話交換系統,在腦部與身體之間傳遞訊息。

在脊髓特定節段出入的脊神經將訊息傳遞到身體特定部位。最上端的頸髓控制呼吸、頸部及上肢功能,胸髓負責胸腔及腹腔的活動,腰髓管司兩下肢功能,最下端的薦髓控制排便、排尿及性功能。周邊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與脊神經,其中感覺神經將訊息由身體經過脊髓傳至腦部,運動神經把訊息從腦透過脊髓傳到手腳眼耳鼻體幹等。自主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構成,兩者互相協調支配內臟,如心、肺、胃腸、膀胱、血管等的活動。

所謂「脊髓損傷」是指急性外傷性傷害侵及脊髓與神經,造成運動、感覺及大小便功能失常。這通常是由於巨大的外力,如車禍、墜落、重物壓傷、運動傷害等,使脊柱移位或骨折造成,而有些老年人發生損傷的原因是閃跌、滑交等小傷害。一般脊髓損傷都可發現其脊柱嚴重的破壞,但也有些損傷患者的影像檢查看不到脊柱明顯的變化,當然也有些人雖然傷及脊柱,但並未造成脊髓損傷。有些癱瘓的病人,並不是外傷性傷害造成,而是由於腫瘤、脊血管、發炎等因素,這些脊髓疾病的表現常與外傷性脊髓損傷相似。頸髓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約佔所有脊髓損傷患者的半數;若傷及胸髓、腰髓或薦髓,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除了運動與感覺機能障礙外,脊髓損傷還會造成排尿、排便困難及性功能障礙,而呼吸問題、自主神經機能異常也常見。不止如此,心理挫折、經濟問題等也跟著浮現。

在台灣地區,每年新增約有1200名脊髓損傷病例,外傷性原因以車禍居多,佔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為高處跌落、重物壓傷、滑跌、運動傷害、刀槍傷等。年齡層以20歲到29歲的發生率最多,而20歲到49歲患者幾乎佔了三分之二。學歷以高中居多,其次國中,再次為小學、大學。以性別而言,男女之比約為五比一。

外傷性脊髓損傷之原因,以車禍、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為主,因此脊髓損傷說明圖注重交通安全、職業安全等防止意外變生的安全守則,也是預防脊髓損傷發生之通則。在車禍或意外現場,受傷者一旦同時喪失運動與感覺機能,譬如下肢或頸部以下不能活動也沒有知覺,則要懷疑脊髓損傷的可能性。為了避免進一步人為傷害,在移動與轉送過程中,需要特別保護脊柱的穩定性。由於處理脊髓損傷需要有充份的設備與醫療人員,因此病人以轉送有經驗之醫學中心診治為宜。


總之,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殘障,尤其容易發生在青壯年,對病人本身、其家庭、甚至社會都造成很大的損失,而無論在醫療或復健方面,面對的問題及困難特別多,需要專業醫療團隊之成員共同協調合作,以及家庭、社會與政府之配合,才能有滿意的治療成果。

台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王顏和

2001/11/22

【脊髓損傷的造成 】

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通常因外傷所引起,其中最常見的是車禍造成,其他如槍傷、刀傷、高處跌落、運動傷害亦會造成。脊髓損傷中超過一半以上發生在頸椎,其次是胸椎、腰椎、薦椎部份。最常見的脊髓損傷機轉是過度屈曲,例如頭部撞擊到汽車的擋風玻璃,頸椎遭受快速過度屈曲。

脊髓損傷最常見受傷的脊髓位置在第1-2頸椎、第4-6頸椎和第11胸椎-第2腰椎,受傷後可能有一些細小出血點發生在脊髓中的灰質,發生後第一個小時,脊椎間開始發生水腫,水腫發生原因是因一些化學物質被釋放出來(如:前列腺素等),在第2-3天水腫情形達最高峰,受傷後七天開始減緩;而水腫情形有時會造成暫時性感覺功能喪失。脊髓損傷最初亦會造成血液動力學不穩定,在急性期因水腫厲害故無法斷然決定是否會造成功能上永久性的喪失。

當脊髓受傷後產生脊髓休克,特徵為病灶下完全喪失肌肉骨骼功能、腸道及膀胱的張力、性功能及自主神經反射;亦會造成靜脈回流減少及產生低血壓,血管擴張、代謝增加使下視丘無法控制溫度,腸胃道灌流不足、黏膜受損,有潰瘍及出血情形。

高位的脊髓損傷常會有脊髓休克,在病人血液動力學及通氣穩定的情況下,可使用電腦斷層檢查及核磁共振,檢測受傷部位的嚴重度,或脊椎中有無骨折情形,也常使用在病患無法由X光判讀有無神經方面缺失的問題。

當脊髓損傷時,在現場缺乏X光作依據,最簡單搬運傷患的方法是使用硬板床和頸圈固定,使軀幹和頸椎保持一直線。頸椎損傷可能產生呼吸道窘迫情形,立即的處置方式是維持病人呼吸道通暢和提供適當的氧氣供應。

在急診室的緊急處理包括:靜脈輸液及注射高劑量類固醇、鼻胃管插入、氧氣給予、替傷患放置氣管內管時,不可過度伸展頸部,使用推拉下領之技巧(jaw thrust techninique)。必要時以抽吸方式維持傷患呼吸道暢通,當呼吸肌的功能喪失或不良時,可能需要使用呼吸器以協助傷患呼吸。待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及安排手術後,轉入加護病房。

術後長期的照護包括:肢體復健提升活動力、減輕疼痛、預防壓瘡、重建膀胱功能、心理支持及性生活調適。唯一的預防方法是注意安全,避免脊髓受傷。

2001/11/20

【詳細的認知】


脊髓是一種灰白色細長圓柱狀組織,位於環狀脊椎骨所形成的環狀管腔中,由腦部延伸至腰部,台語稱為「龍骨髓」,其功能是腦部與四肢間的信號傳達線路,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樞神經」。

人體的脊髓總共有30節可分為四大部分。

頸髓(C1-C8,共8節)

胸髓(T1-T12,共12節)

腰髓(L1-L5,共5節)

薦髓(S1-S5,共5節)

脊髓損傷是指脊髓神經受外傷性及非外傷性〈病變〉因素導致功能喪失而無法復原,目前脊髓損傷因素以外傷性為多。

2001/11/18

【脊髓損傷後的狀況】

* 下肢麻痺:
胸腰部以下之脊髓神經受損者,兩下肢及軀幹受影響而失去功能。

* 四肢麻痺:
頸部脊髓神經受損者,四肢皆受影響而失去功能。

* 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影響所及包括心跳、血壓、呼吸、排汗、大小便控制及性功能等。

* 後遺病變:
壓瘡、尿路感染、心肺功能衰退、痙攣、神經根痛、性功能障礙、自主神經過度反射、體溫調節功能失常。

* 心理障礙:
失去自信,無法面對殘障的事實,甚至自我封閉,遠離人群。

* 經濟困頓:
絕大多數的患者無法恢復原有之工作能力,由生產者變成依賴者,且需終生的醫療照顧,因而產生家庭經濟困頓的窘境。

* 社會適應不良:
脊髓損傷者在身心受創之後,無法及時回歸社會,不但會成為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更會造成家庭、婚姻及人際關係的危機。

2001/11/17

【脊髓損傷的各項統計數字】

 
脊髓損傷的發生原因交通事故 54%高處落下 15%職業傷害 12% 
病變 9%運動傷害 5%其他 5%
平均受傷年齡 27.3歲   
受教育程度男性 85.6%女性 14.8%小學 19%
國中 20%高中 37%大專 18%
 
脊髓損傷的殘障程度四肢癱瘓31% 下半身癱瘓69%使用輪椅者92%
最困擾的健康問題大小便 50%褥瘡 21%神經抽痛 9%
就業,就養之需求就業率 27.3%需就業者 42.5%需就養者 65%
經濟狀況低收入 41%不穩定 48%其他 11%

2001/11/16

【如何預防脊髓損傷】

根據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脊髓損傷是由意外傷害所造成,也就是在缺乏警覺或疏於防範的情況下發生的。為了避免無謂的傷害,每一個人應該具備以下的安全知識,讓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多一分保障

居家安全:
浴室、廚房、階梯、陽台等地方是發生意外較頻繁的地方,比如地板潮濕就容易滑倒,造成嚴重的傷害。

交通安全:
駕駛車輛時,應注意頭枕的安全高度,亦即頭枕中心點要與耳朵齊高;下車及開車門時要注意後方來車,並養成兩段式開門的良好習慣;此外,停車場也是容易發生車禍的地方,人車安全尤其重要。

運動安全:
從事騎馬、游泳、跳水等激烈運動時,應注意水深及入水角度。

校園安全:
嬉戲或惡作劇極易導致意外,尤其在下課時間,學童彼此衝撞、追逐也會帶來危險,相當值得注意。

工作安全:
工地的鷹架、高空作業等高危險性的工作場所,要特別注意安全,一般的工作環境則需留意逃生門等公共設施是否完備。

*除了上述情形以外,請想想看,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是必須留意的?

2001/11/15

【脊髓損傷的急救處理】

1.如何知道傷者的脊椎受到傷害?
很多傷者在發生不幸的意外之後,由於現場急救處理不當,因而造成二度傷害,導致無法彌補的後果。所以,當意外發生時,首先要觀察傷者的脊髓是否受到傷害。如果傷者是清醒的,趕緊測試他的全身和四肢有沒有知覺,也就是請他的手指、腳趾頭動一動,如果不能動了,就表示他的頸髓可能已經受傷;如果下半身毫無知覺,就表示他的胸、腰髓可能受傷了。這時應儘快讓傷者躺平,身體不可彎曲,同時套上頸圈,保持他的頭、頸和軀幹成一直線,然後固定於搬運板或擔架上,迅速送醫急救。

如果傷者仍處於昏迷狀態,就應該把他當作脊髓損傷者來處理。譬如跳水或車禍的受傷者經常是昏迷的,脊髓受傷的可能性極高,應該特別小心處理。
◆學習急救常識,避免二度傷害。
◆觀察病人有無頭部或顏面的傷害,小心頸髓受傷。
◆若病人意識清楚,詢問他身體狀況,請他動動手指頭及腳指頭,若無法動彈,則要小心搬運。
◆若移動病人時對方感覺到頸部或腰部激烈疼痛,便要小心脊髓損傷的存在。
◆如跳水受傷或車禍中受傷的人,脊髓損傷的可能性很大。

2.何運送傷者?
懷疑頸髓受傷時,應立即為傷者套上頸圈,病人的頭、頸、身體要呈一直線一起移動,不可使頸部有彎曲的動作,更不能讓病人坐起來。從發生事故的現場〈如游泳池或汽車駕駛座〉移到平地時,傷者的頭、頸部必須受到保護,也就是有一個人專門護住傷者的頸部,其他人則搬動他的身體。移到平地後,首先為他的頸部戴上頸圈,用帶子將頭部固定在搬運板上,頸部兩側可堆放成捲的毛毯以減少晃動。如果有翻身的必要,記得要讓傷者的腰部和肩部同時翻動,像滾動圓木一般。運送時應使用搬運板或擔架,儘量以搬運工具移動傷者。
◆讓受傷的脊髓得到支撐,保持水平直線,不要彎曲,不可右擺動,扭轉其身體。
◆ 若懷疑頸髓傷害時,病人的頭、頸和肩膀一定要保持水平同時移動,特別不能讓頸部有曲動作,更不能讓病人坐起來。
◆若猜測是腰髓受傷,在搬動時要保持軀幹不得彎曲,翻身時腰部及肩部必須一起翻動,如同滾動圓木一般。

3. 搶救四字訣:測、套、固、送
◆測:測試受傷者的傷害狀況,以判斷其脊髓受損的情形。
◆套:套上頸圈以固定頸部,避免傷者的頸部受到二度傷害。
◆固:將傷者的頭、頸和身體呈一直線,固定在搬運板或擔架上。
◆送:馬上將傷者送到附近的區域教學醫院或醫學中心進行急救。

預防勝於治療,具備豐富的安全知識,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脊髓傷害。如果不幸發生意外,請保持鎮定,運用正確而有效的急救方法,讓傷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好的救治。

2001/11/14

【為什麼要預防脊髓損傷】


台灣地區每年因各種意外而導致脊髓受傷的案例,約有 1,200人之多,脊髓一旦受傷會產生四肢癱瘓或下半身癱瘓的後果,因而終生殘疾。

傷者又以 20歲到 40歲的青壯年居多,受傷以後除了無法恢復原有身體的健康,在經濟生產能力上亦大受影響,根據統計脊髓損傷者,如果無法獲得良好的重建而回歸社會,終其一生平均所耗費的社會成本高達 2,000到 2,500萬元。

從上述的資料顯示,脊髓損傷的產生,不但會導致個人與家庭身心創傷,亦容易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從此可見其傷後重建的重要性;由於國人的預防觀念與知識不足,使得原可避免的傷害一再發生,因此在預防宣導的工作上,實為刻不容緩的事。



113年度第四季(10月~12月)捐款芳名錄~~

✨ 感謝每一位慷慨捐款的您! ✨ 我們衷心感謝所有支持【 #臺東縣脊髓損傷者協會 】的捐款人,正因為有您們的愛心與善舉,我們才能實現目標,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帶來改變。 您的一份愛心,匯聚成改變世界的力量! 💖 再次感謝您的支持與信任! 🙏 #本會愛心碼 ~~ 歡迎大家隨口隨手...